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医学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成为中医药类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首批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立足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谁来培养、用何培养、怎样培养”等问题,秉持“仁爱为魂、守正为本、能力为重、创新为要”的“四为”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构建“四双”培养新模式,切实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效。
“思政+文化”双浸润 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全课程”思政润德。学校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课程思政体系。通过开设中医药人文修养必修课程、编写中医药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读物、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中医药人文素养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同时,构建中医药课程思政素材库、专业思政体系和课程思政图谱,为全课程思政提供有力支撑。
“多渠道”文化润心。学校搭建中医药人文素质教育平台,通过全国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和学校中医药文化馆、岐黄中医药文化园等平台,构建中医药特色文化场馆育人模式;开展药膳制作大赛、魅力中药展演等中医药文化节、中药野外采药、中医药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系列主题活动。
“专业+主体”双融通 拓展人才培养资源平台
“宽专融通”建专业集群。学校对接行业需求,秉持宽基础与专精技融合理念,构建中医药专业集群。通过整合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中医学等相关专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集群效应。同时,对接“懂药—种药—制药—用药”职业岗位群,构建覆盖中医药全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五方融通”拓育人平台。学校牵头组建中华中医药学会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合体、全国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中医药行业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中药产业学院、中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作,组建“保健服务国家标准产教融合实验班”,“1+N”联合培养中医保健服务人才;与企业建立“新型师承班级”,探索开展新型中医师承教育。
“标准+数智”双引领 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标准引领”优课程体系。学校联合相关高职学校,牵头开发中药材生产与加工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参与开发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5个国家级专业标准;牵头修订《保健服务通用要求》国家标准,参与制定企业标准10个;与企业、医院共同开发“中药制剂分析”等8门企业课程;对接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开发中药性状鉴定等级考试系统;将中药炮制工、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证等证书标准融入专业课程。
“数智引领”建学习资源。学校建设多形态课程教学资源,及时更新学习内容,融入“四新”技术。建成虚拟中药生产GMP、中药经营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仿真实训中心、针灸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联合行业企业共建“中药储存与养护”等3门国家级、“中药鉴定技术”等1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建成中医药类专业资源库国家级1个、省级3个,出版《药事管理与法规》等国家规划教材7种,开发《中药制剂技术》等新型活页教材6种。
“实践+科创”双驱动 开展“四真”课堂教学
实践驱动建设“职场课堂”。学校与太极集团合作,在校内建成国家级药品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桐君阁大药房”;联合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医馆特色实践基地;与云海药业等企业共同建设仿GMP制药车间。在国药控股、华润医药集团、附属中医院、梁平中医院等企业建成26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医院病房,开展真环境、真任务、真生产(真诊疗)、真本领“四真”课堂教学。
科创驱动打通“产学研用”。学校建设三峡创客驿站国家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三峡库区道地药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协同创新中心等8个科创平台,推动中医药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600余名学生作为科研助理参与科研工作。科研反哺教学,学校以国家级三峡中药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开设创新创业课程11门,举办“双创”讲座100余次,将“天灸罐”等6个中医药研发项目和技术创新最新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
近年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学校被评为“学生发展指数全国优秀院校”。近3年,金平果专业排行榜中学校均居全国中医药类第1位。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3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主持建设多个国家级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基地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近5年,指导重庆市及三峡库区8个区县种植14个品种2.27万亩,建成10个中药种植基地;指导企业研发产品5个、开发企业标准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