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认知康复训练课程,设立充满温情的“豫花园”“侭安居”,开设夜门诊,开启“医企融合”家庭医生签约新模式……记者24日获悉,在上海市中心,卫生健康部门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更多满足民众多元需求。
记者跟随上海市卫健委走访了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之一——黄浦区,该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同时楼宇密集度高,职业人群聚集。到2023年11月20日为止,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1+1+1”服务签约人数26.71万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为40.57%。
黄浦区卫健委方面表示,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的基础上,该区引入6家市级优质专科医疗资源,全面提升社区卫生诊疗能力。该区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结合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探索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服务包”,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提供集健康教育、筛查评估、诊断治疗、社区康复、随访管理等于一体的“防、筛、诊、治、康”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
在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该中心率先开设社区认知障碍门诊,配套组建了由包括西医、中医、康复、护理、心理在内多学科协作团队;率先把脑健康筛查融入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中,通过量表测定、脑电图检查、基因学检测等筛出的高危和疾病人群形成三级转诊、签约管理、社区随访、康复训练的“防筛诊治康”闭环。
记者看到,“豫见你”认知康复训练区、“豫乐汇”老年综合活动区、生态绿植园艺区、记忆咖啡馆……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了帮助老人感受自然、触碰记忆、体验日常、回归生活,形成了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认知康复训练八大课程。据了解,以社区为起点的认知障碍防治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既往认知障碍人群“筛而不管、识而无医”的困境。在921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期间举办的“‘立防立治无问早晚’——豫见你愈见未来”主题活动中,该中心创作发布的认知障碍主题公益歌曲《记忆的呼唤》MV得到广泛传播,让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人士关爱这些老人。
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该中心着力构建民众“家门口”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平台。为满足辖区居民对外科门诊手术的就医需求,该中心引进优秀外科人才,在社区率先开展适宜外科手术,努力实现“小病不出社区”。该中心探索开设“夜门诊”,包括全科门诊、中医适宜技术、康复理疗、护理服务,实现辖区民众上班、上学、看病两不误,也满足了部分民众晚间“家门口”的就医需求,进一步打通了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该中心还打造互联网云诊室,推动社区“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
据了解,黄浦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互联网医院建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平台,线上提供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电子处方,线下药品直接快递到家等服务。已配置CT的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区分级诊疗体系,图像统一上传到区域影像中心,由上级医院进行远程影像会诊读片,对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快速诊断。
黄浦区楼宇密集度较高,辖区的商务楼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功能人口叠加,职业人群聚集。据了解,黄浦区将社区卫生服务触角延伸至功能社区,加强辖区内楼宇、企业园区、学校、养老机构等场所的卫生健康服务,创新服务模式。
黄浦区卫健委主任王炜指出:“我们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全,逐步建立完善内容清晰、服务规范、资源整合、形式多样的'功能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黄浦区探索将社区卫生服务场所从居民区延伸到楼宇,创新将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在企业楼宇内。
今年8月,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祝墡珠全科专家团队,与大型企业开展家庭医生签约,今年预计完成首批6000名员工签约,未来将完成该企业全体员工全覆盖。此次签约开启了“医企融合”家医签约新模式,“综合医院—社区医院—企业医院”三组合的签约模式进驻大型企业,也成为中国家庭医生服务功能人群新模式。
在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除了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以外,“为老”也是该中心服务特色。记者看到,“豫花园”“侭安居”“心灵驿站”“生命树”“豫见”邮箱等布置都为终点前的生命带去更多温情。